党团风采

探寻指尖上的非遗文化,坚定心怀中的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4日 14:23 来源/编辑: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 浏览次数: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戴望舒笔下的油纸伞,不仅延续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畅想,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华章。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的油纸伞,历经千年风霜,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工艺,近日,我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成员来到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镇进行调研,实地探访分水油纸伞的制作技艺、发展现状等。

分水油纸伞于2008年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兼具传承性、美观性和实用性。在此次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伞王”毕六福先生进行了深度交流,还亲自体验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

抵达伞里古街,木制的牌匾高挂在门庭上,精巧雅致的油纸伞装饰着门户,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伞里,顾名思义,伞的故乡,而这里的伞,则特指的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实践团成员发现,受疫情影响,古街并没有那么热闹。继续往古街深处走,廊檐楼阁间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油纸伞,仿佛绽放的花朵般。

在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毕六福先生交流中,他耐心细致地向成员介绍了分水油纸伞的制作技艺,并分享了近年来携泸州分水油纸伞多次参加各地大型展演、亮相国际展会、登上各大报刊的经历。“规规矩矩做伞,踏踏实实做人”,这句话是毕先生在交谈中反复提及的,“人如伞骨正不腐”,与毕先生的交流让实践团成员受益良多,深切体悟到了何为匠心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博物馆的装饰非常古朴,韵味十足。馆内陈列着许多做工精致、颜色各异的油纸伞,还有制作油纸伞的工具;房梁上也垂挂着琳琅满目的油纸伞;墙壁上则挂着许多关于油纸伞的介绍图等。

号竹、制伞骨、上油纸、刷桐油、穿花线、绘彩图……道道工序,一丝不苟,一双双质朴的双手精雕细琢,才成就了一把把精巧雅致的油纸伞。“制作完一把伞,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半个月。从开料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近百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最关键的是还得看天气,太阳大了不行,阴雨绵绵也不行……”制伞师傅介绍道。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自体验了油纸伞的制作,对油纸伞也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一把油纸伞,情牵几代人。一个家族,六代传承,这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热爱,只为将技艺薪火相传。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青年一代,定将用实际行动为文化传承助力,彰显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文/图:曹莫蕴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