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师生 未来学生 办事大厅 邮件系统 VPN 官方微信
招生电话

023-61968188  |  61968166  |  61968136

菁菁校园

    网站首页  >   正文

    菁菁校园

    走进乡村看振兴┃建设管理学院“云传善至”乡村振兴促进团:追寻先烈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7月18日,建管学院“云传善至”乡村振兴促进团用抖音直播向外界讲述着曾经发生在涪陵大顺的红色故事,带领大家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云旅游”。整场直播分为六个部分,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李蔚如烈士陵园、李蔚如旧居、半边街、洋房子(陈氏庄园)、天保大砦公司的大顺红茶,每个基地都有当地的讲解员与我们团队进行对接,介绍这些宝贵的“红色基因库”。

    首先来到的是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随着主播问题的深入,第一位讲解员陈王双女士介绍到: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位于涪陵区大顺镇大顺村,占地面积452㎡,建筑面积1227㎡,以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四镇乡农民历史为陈列主要内容。向前简要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向后延伸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的征粮剿匪时期。主要分为前言、四镇乡农民运动、四镇乡农民主要历史人物、四镇乡后续的革命斗争四个单元展出。

    “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以四镇乡农民运动革命历史脉络为主线,以颂扬李蔚如等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宣传四镇乡农民运动的历史功绩为重点,以资政育人为目标,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重庆市首个农民运动纪念馆,也是全国第三个农民运动纪念馆。

    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

    纪念馆直播现场

    了解完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之后,我们跟随主播和陈女士来到了李蔚如烈士陵园,进入陵园,李蔚如烈士的半身雕像出现在镜头中。李蔚如烈士1883年出生在这里,1927年7月被军阀刘湘设计诱捕杀害。李蔚如英勇就义后,遗骸运到了大顺场故居,他的妻子罗成碧女士遵照他遗书嘱托,竖立着棺材下葬。1942年,由国民党地方政府牵头,为李蔚如烈士修建陵园,占地20亩,由于战乱,1948年才落成。1950年3月,西南局军政委员会追认李蔚如为革命烈士,对陵园进行了重新修缮,近年来当地政府对陵园多次加以整修绿化。整个陵园建筑融川东民居与当地文化建筑艺术于一体,气势雄浑,庄严肃穆。

    李蔚如烈士陵园

    而李蔚如旧居主要为一座两层楼的土木结构,由前屋、后屋、两侧廊道和四个碉楼围成一个闭合的方形院落。大门两侧刻有对联,上联为“苔砌楼观群蚁阵”,下联为“花房嫌听乱蜂衙”石刻篆体,飘逸秀丽。昭示李蔚如烈士厌恶军阀混战、涂炭生灵的心态和向往和平、追求光明的思想。

    李蔚如旧居

    李蔚如烈士用鲜血谱写了一曲不朽的红色赞歌,他对我们精神上的触动直击灵魂。红色,是鲜血的颜色,也是我们国旗、党旗、军旗的颜色,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颜色,它象征着牺牲和胜利。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是我们党在不断前行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力量源。

    除了红色教育基地,半边街与陈氏庄园的古老建筑也是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为更多的外界人士知晓涪陵大顺的厚重文化资源,我们的直播继续推进。原大顺镇文化站站长李成荣带领我们走进半边街。半边街始建清朝,是由单个廊式古建筑群组成的市集场地,是闵式建筑与涪陵坡地建筑紧密结合的产物,反应了客家文化与涪陵文化艺术的结合,是以碉楼民宅为范本营造的别具特色的建筑物。而陈氏庄园作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与前面所介绍的四个点连成一片,与涪陵大顺独有的传统村落相得益彰,具备很大的观赏和旅游价值。

    李成荣站长介绍陈氏庄园的建筑物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顺红茶作为涪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顺红茶茶厂与陈氏庄园毗邻,位于传统村落当中,具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大顺村支委书记宋艺谋为我们讲述了大顺红茶的种植环境、当前规模,还现场为观众朋友们展示了红茶的泡制方式,大顺红茶汤色艳丽、滋味醇厚饱满,唇齿生香,回甘生津持久,杯底挂香,且花果蜜香浓郁,让直播间的观众朋友们直呼想要品尝。

    非遗文化资源大顺红茶直播推介

    宋书记说,大顺村未来将在大顺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体村民共同努力,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群众增收放在心上,把发展农业抓在手上,努力将大顺村建设成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和AAAA 级红色旅游景区。

    合 影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动身跋涉,登高望远,临风而行,在崎岖的山路上追寻着先辈们曾经的足迹,吹过他们吹过的风,走过他们走过的路,与红色的历史相逢相拥,感受着他们的呼吸命运,让红色基因融入我们的血脉,让红色文化强化我们的素养,让红色精神振奋我们的力量!


    文:张彦熙马英杰

    图:马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