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师生 未来学生 办事大厅 邮件系统 VPN 官方微信
招生电话

023-61968188  |  61968166  |  61968136

学校要闻

    网站首页  >   正文

    学校要闻

    回望2021:奋楫逐浪 奔赴浩瀚

    时光荏苒 见证风华

    砥砺奋进的一年进入尾声

    回望2021

    我们迎难而上勇毅前行

    我们凝心聚力开创新局

    我们静水深流构建长远

    让我们一起重温

    属于建工职院人的2021

    让我们一起记住

    每一个奋斗的“你”“我”

    展望2022

    新的蓝图已擘画

    征途如虹 唯有实干

    让我们在“双高”建设的征程上

    一鼓作气 阔步向前

    再度书写锦绣华章!

    1.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

    学校围绕“三学三讲三看三做”,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通过抓好集中研讨学、专题培训学、师生广泛学,引导师生“用功学”;通过专家领导讲、结合专业特点讲、用好红色资源讲,引导师生“用情讲”;通过看教育基地、看经典作品、看发展成就,引导师生“用心看”;通过围绕师生所盼做、围绕社会所需做,坚持问计于民“用力做”,为师生办实事63项,党员参与志愿服务850余件。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跟着建筑学党史”特色活动,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强大动力。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心组织绘画、演讲、征文等主题活动,在市教委、市住建委组织的庆祝建党百年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党史知识竞赛中获得奖项20余个。深入开展理论阐释和理论研修,立项专项课题18项,开展专题培训4次。录制“音乐党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视频,推出专题宣传展板、党史学习教育专栏,增设校园文化小品、雕塑50余处,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凝聚起师生爱党爱国的澎湃热情和强大正能量。

    2.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推进八大重点工程建设

    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服务国家战略、融入成渝一体化发展、适应产业升级为目标,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构建了“一个引领、两个对标、三个特色、四个重点、五个提升”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强特色、建双高、树品牌、上层次”的总体目标,统筹推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等10项主要任务。同时,以“十四五”规划为基础,确定了双高建设工程、校区拓展工程、职教本科专业建设工程、思政基地建设“111”工程、国赛获奖“30”工程、师资博士“6020”工程、“智能+”创新服务“千百”工程、海外办学“1+1”工程等八大重点建设工程,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推动学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顺利通过优质院校验收,成功获批双高建设单位

    学校顺利通过优质院校验收,全面完成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任务,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型。10月,学校成功获批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学校以“把方向、揽全局、抓思想、建双高”为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双高”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部署、12个项目工作组具体推动实施、保障工作组进行资金筹措和财务审计的“双高”建设项目管理机构,全面推动“双高”建设项目实施。强化政策支持,将双高建设纳入“十四五”八大重点建设工程之首,制定“双高”建设绩效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建设环境。学校强化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全年获得市级及以上标志性成果236项,推动学校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4.优化重组教学机构,教师能力全面提升

    学校结合高职新专业目录(2021)和“十四五”发展规划,遵循“对接现代产业、突出办学特色、扩大办学规模”的原则,按照以专业群建院、基础专业群支撑拓展专业群、大力发展新兴专业群,以及集约资源、有效协同的思路,优化重组教学机构,完成6个专业二级学院结构调整。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我校教师在2021年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市级奖项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2021年重庆市职业教育微课教学比赛,获市级奖项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深入挖掘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申报教学成果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5.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国家项目取得突破

    学校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创新活动,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深化产教融合,着重打造科研团队及平台,通过提前培育、专题辅导、校企共育等形式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申报,承担项目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本年度我校受理各级各类项目申请102项,成功立项49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6项。其中,马院教师车延年的《产教协同框架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课题获批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是重庆市本年度唯一获得该类项目立项的高职院校。学校承担横向技术服务6项,35个项目顺利结题验收。此外,学校积极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知识产权、科技培训、科技评估等专业化科技服务,科研项目到账经费250余万元,为企业、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服务40余人次。

    6.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竞赛取得新进展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竞赛工作,作为“双高”建设和“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内容,修订竞赛制度,加大奖励政策,支持鼓励师生参赛;统筹日常培训,做好监督检查;落实赛前集训保障,确保学生食宿无忧。2021年,全校派出130余支参赛队伍参加学生竞赛近80项,目前已获奖166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2个,较上年有大幅提升。在职业技能竞赛、学科类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方向全面开花,获得历史最好成绩。特别是在土木工程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我校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同场竞技,获得二等奖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第20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赛项中喜获金牌。

    7.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成功组建3个产业学院

    学校依托川渝建设职教联盟,牵头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联盟,共同编写教材4部。向联盟各单位开放在线精品课程,跨校选修,学分互认,使用人次已达20万。学校牵头组建的重庆市智能建造职教集团新增会员20余家,与重庆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云阳职教中心等企业、中职学校新增“3+2”“订单班”等14个重大合作项目。学校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光辉城市(重庆)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电梯产业学院”“数字空间设计产业学院”“现代建筑产业学院”等3个特色产业学院,成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典范。与重庆博众城市研究院等16家企业、社会机构共同建设“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高品质城市现代服务业职工培训基地”,已开展四期职工培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获批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标志着我校产教协同育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迈入新的台阶。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新增“弘钢监理班”等2个订单班,依托“项目工坊”“大师工作室”等开展育训结合的任务式教学,形成了四级“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

    8.国际合作稳步推进,招收首批学历留学生

    学校积极搭建建设教育类人文交流平台,成立山地城市建筑与创作国际交流中心,推动山地建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多层面合作,进一步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引领前沿科技发展。与老挝琅南塔师范学院共建“丝路学院”,招收老挝留学生17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国—东盟人才培养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克服疫情影响,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与澳大利亚高登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培养了获得中澳双文凭的首届毕业生26人,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储备了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9.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积极勇担乡村振兴使命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2021年对口帮扶忠县及磨子乡乡村振兴方案》,选派刘晓东、崔接友2名干部前往忠县忠州街道独珠村、石宝镇两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们牢记责任、以村为家,强化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身边难题,广受好评。持续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按照“四不摘”要求,对重庆籍原建卡贫困家庭学生继续落实学费资助、对对口帮扶地学生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全年共计资助学生9000余人次,涉及资助金额3900余万元。学校持续从对口帮扶地区购买农产品,积极探索建立购销长效机制。

    10.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建成建筑产业现代化实训基地

    学校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已顺利完成竣工验收。该项目采用智能化装配式建筑技术,装配率达71.32%。应用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通过系统规划、精心设计与精品施工,建成了集技术、管理、科研、科普、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功能齐全、系统完备的、集现代信息技术一体的“理虚实”工程实训与技能培训基地。在设计、生产、建造、运维全过程应用BIM技术,建立了功能完备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实训区,建设优质的全过程教学资源库,搭建了完善的集智慧教学与智能管理平台为一体的智能化系统平台,打造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基地。本工程在项目策划、管理、设计、生产、装配、检测等诸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并积极探索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管理长效机制,顺利通过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项目验收。